导读:丁宝桢简介 丁宝桢人物生平介绍。丁宝桢,字稚璜,贵州平远县(今金县)人,生于 1820 年(清嘉庆二十年),咸丰进士。1854 年至 1856 年,在州省平远、平越等县参加镇压教军和民起义。
丁宝桢任巡抚和总督期间,致力于“求富”、“自强”的洋务运动。他认为:“中国自强之术,于修明政事之外,首在精求武备,所谓弃我之短,夺彼之长也。”他的“自强之术”,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场上总结出来的,他亲眼看到新式武器的特殊威力。“虽发、捻各股匪动以数十万计,每遇交锋,我军枪炮所及,莫不披靡。直、东两省遂收聚歼之功。”他主张,要“精求武备”,首先在于发现和培养人才。他在任职山东和四川期间,先后推荐薛福成、黎庶昌等“博求通识之士”,又陆续简拔曾昭吉、高启文等“心思奇巧”、精通制造工艺的技术人才,这些人在近代洋务运动和发展新式机器工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其次,丁宝桢反对靠购买外洋枪炮达到自强的论点,认为“此实自欺欺人之语”。要达到自强,必须设立机器局,自己制造武器弹药。
1875年,丁宝桢在山东设立机器局,不到1年,已能制造许多西洋新式武器。1876年,他擢升四川总督莅蜀前,便奏拟创设四川机器局。1877年4月赴川以后,他立即着手筹办四川机器局,这是四川第一个机器制造厂。次年初,四川机器局建成并投入生产,修造各式枪支弹药。在机器局开办两年,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,1879年,他受到交章弹劾,机器局不得已撤局停办。这些后经他申辩澄清,机器局得以在1880年5月复工。在他任职的10年内,机器局制造了水轮机及各种新式机器,提供了大量的包括当时尚属先进武器的后膛枪等各式洋枪、大炮(格轮炮、弹炮、后膛炮)以及子弹、火药等。
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,俄、英、法殖民主义者加快了侵略我国东北、台湾和西南地区的步伐。1880年8月,俄国侵略者借口《伊犁条约》未遂其意,旋以战争相讹诈。于是朝野不安,惧怕俄国开战。丁宝桢认为俄国用意是“以战胁和,而我亦必以战制和,以与之抵持”。主张在战略布局上作好充分准备,“要以西路新疆为轻,而东北路海面为重。东北路之中,又以东三省为稍轻,而津沽、山海关为最重”。1884 年,法国侵略者进攻台湾,福建巡抚刘铭传“孤军力御,势甚危迫”,丁宝桢“闻信之下,愤激莫名”,他向清廷上疏,言台湾为“南东咽喉,极为扼要,势不能不与力争”。在此之前,为抵御法国侵略者,捍卫云南边境,丁宝桢已从四川调兵 20 余营,交原湖南提督鲍超带赴云南。此时,为了抗击法国对我国台湾的吞食,他又提出,由四川再拨精兵5 营,前往福建沿海作战。
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,英国侵略者企图从长江水道进入四川,而后由四川进入西藏,从而打通从印度直通西藏进入中国内地的道路。1885 年,英国特使马科雷向清廷提出经由四川、西藏与印度通商的要求。丁宝桢在给清廷的奏疏中指出:“此举决非注意西藏,殆借以通四川大道耳。夫四川通商,前本有重庆之约,嗣因轮船不能上驶,故别出此计,以求遂其欲。藏路一开,则四川之全境失。四川失则中国之藩篱坏。”他请求清廷坚决拒绝侵略者的无理要求,凭着自造军火,可以决一雌雄。丁宝桢的这一态度,在抵制英国侵略者控制西南地区这一罪恶计划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。